查看原文
其他

报名通道 | 学术论坛:海外华人的亚太叙述

宣传公教部 何香凝美术馆 2023-10-16



主办:何香凝美术馆

论坛主题海外华人的亚太叙述

时间:2020年12月26日,9:10-11:45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活动免费,需提前在我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报名。






讲者与主题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庆妃

《从“南渡”到“离散”——20世纪海外华人作家的书写路径》


20世纪的两场重要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造成华人知识分子的大迁徙。大量中国知识分子从中国内地(中心)向台港、海外(边缘)地区扩散,将中华文化播迁至海外,由此形成海外汉语文学书写版图的不同格局,也形塑了海外华人作家的书写路径。战争时期的“南渡”经验一方面沉积成为海外华人作家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因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制度性差异而形成的,更为喧嚣而繁复的美学表达。战后,华人群体经历了国家身份的重新塑造,海外华人文学中的历史经验表达逐渐由“南渡”叙事转变为“离散”叙事,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与吊诡做了更多元复杂的呈现。


(陈庆妃,文学博士,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海外华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向硕士生导师,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期研究主要发表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暨南学报》、《湘潭大学学报》、《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南方日报》、《新京报》等全国性学术期刊和报纸。研究领域涉及:华侨华人研究、台港文学研究、新移民文学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的互动研究。曾获厦门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古秀玲

《海外当代华人水墨艺术家现状》


以深圳画院两项学术课题“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及“客座艺术家项目”为基础,回顾和梳理了1998年至今参与了这两项展览及创作项目的汉语文化圈国家和亲缘地区的华裔艺术家,以“海纳百川、水墨·生活·趣味、问道东西、不断线的风筝、它山之石、墨海新韵”几个单元,介绍了他们在全球文化共融这一多元语境下,对水墨画传统图式、笔墨语言、文化精神在现代化转型中所进行的或传承、或嫁接、或实验的艺术探索。吴冠中曾在1990年写过:“放高风筝勿断线”,吾以为,“不断线的风筝”可作为当代海外华人水墨创作与传统本体文化关系的一个缩影。


(古秀玲,深圳画院创作部副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200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史专业,师从李伟铭先生,获文学硕士。2007年拜深圳画院山水艺术家周凯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艺术,2019年受德国纽伦堡外办之邀,在纽伦堡孔子学院举办个展“永恒的山水”。2017年赴德国慕尼黑当代艺术馆作访问学者。曾策划 “中韩水墨交流展”、深圳画院“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展”等。曾编辑、出版《笔为中正——周凯山水艺术》、《思逐风云——周凯山水画展》等。)




李明欢

《海外华人社会巡礼》


进入21世纪以来,6000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既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巡礼华侨华人尤其是当代中国新移民主要聚居国侨情,剖析华侨华人如何发挥融通中外、联结中西的优势,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的共赢发展而展现独特作为。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华侨华人研究。担任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完成数十个涉侨研究项目。出版《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欧洲华侨华人史》、《国际移民政策研究》、《We need two worlds》、《Seeing transnationally》等中英文专著七部,《他者中的华人》等中文译著两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上百篇。)




王艾

《地缘文化与美术潮流——以上海美专与岭东美术、南洋画派的亲缘关系为中心》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史中,大量岭东学子舍近求远旅沪学进而前往南洋地区发展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整个文化有机构成一部分的艺术,是地域、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呈现。以地缘文化为线索来分析艺术家的创作特征以及艺术现象的特殊性,可以让我们在民国美术家活动的热点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等之外发现其他星星点点却又耐人寻味的艺术现象,从而在“理所当然”之余发掘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历史。在幅员广大的中国文化地理版图中,“边沿”地带与“中心”地区之间的摩擦、互动、交融,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图景之一。上海美专与广东、南洋地区的亲缘关系这一看似“边缘”的美术现象,却可以折射出现代美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代主义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流播、中国画的学科化以及洋画家对水墨艺术的实践等等诸多问题。


(王艾,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岭南画派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首届广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泰国西那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导助理。)




王欣

《上海美专里的南洋学生群体》


上海美专里的南洋师生群体是一个在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才逐步形成并清晰的概念。1912年由刘海粟与友人创办的上海美专从最初的函授到鼎盛时期的在校教学,始终不变的是向全国乃至海外招生。但这些来自海外,主要是南洋地区的学生,除了在学籍档案中保存的当地学校毕业证之外在籍贯登记中仍旧保留他们在中国的祖籍,他们按照原籍被吸收进学校的各个同乡会。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部分南洋学生和一些中国学生避祸于马来亚或新加坡,并永久地居住在那里。当校长刘海粟1940年代初,虎步南洋办展筹赈时,在南洋的上海美专学生为迎接校长重新聚会在一起。上海美专的南洋师生群体面貌才渐渐清晰。留在南洋的上海美专学生不仅依然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困难时期以物资的资助帮助中国的师友渡过难关,同时他们也积极投入当地的艺术创作中,寻求在地的艺术出路,并最终创建了属于当地华人艺术的风格。


(王欣,工作居住于上海,艺术史博士,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上海视觉文化研究。策划“不息的变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00周年纪念展”、“2013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再写刘海粟——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幕大展”、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地行动单元” ,“回家——刘抗相册里1928年前后的福建影像”策展人。策划编写《不息的变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1-10卷,主编《刘海粟刘抗师友书信录》等。)



即将开幕



编辑:陈初晴

审校:骆思颖

审定:蔡显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